这是描述信息
搜索
搜索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李子健

  • 分类:理事专栏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14 10:4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李子健

【概要描述】

  • 分类:理事专栏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14 10:41
  • 访问量:
详情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李子健

 

     姓名:李子健

  职称:教授/研究员

  职务: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药剂科副主任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临床药理

  ——————————————————————————————

  教育背景

2008.1-2010.1 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 博士后

2003.9-2005.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 心血管疾病 博士后

2000.9-2003.7 吉林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博士

1996.9-1999.7 吉林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硕士

       ——————————————————————————————

      工作经历

2005.10- 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

2008.1-2010.1 美国Emory大学 博士后

2003.9-2005.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 博士后

1992.7-2003.9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药师/主管药师

       ——————————————————————————————

  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主要论文、获奖情况)

李子健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受体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提出膜受体“内吞激活”的新概念,突破传统细胞膜受体内吞减敏(失活)理论。这一新概念和理论不仅突破了膜受体内吞介导信号减敏的传统观点,还为膜受体信号转导、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策略提供全新理论和突破性认识。成果受邀发表在Cell子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2021)。基于受体内吞激活的概念,提出膜受体内吞的新命运,突破传统细胞膜受体内吞到细胞内即降解和再循环两种命运,提出第三种命运内吞激活,揭示了细胞膜受体内吞后命运由死到生”的现象和内涵。进一步揭示了血管稳态中血管细胞膜受体内吞激活的调控机制。成果受邀发表在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21)。

以经典“GPCR-G蛋白”激活模式为基础,总结提炼了5种主要新型激活模式:细胞内激活、偏向激活、聚化激活、转位激活和双相激活,阐释了5种新型激活模式的本质区别和内在的联系,提出了在生理、病理情况下多种激活模式如何独立工作和相互整合的独立观点。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全面理解GPCR生理病理过程中复杂的启动模式以及开发靶向GPCR精准药物的全新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成果受邀发表在Cell子刊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8),被web of science评为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学术领域同一出版年最优秀的前1%之列。

疫情期间及时利用心血管受体研究和理论进行学术抗疫。介导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侵入宿主细胞的膜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既是病毒受体,也是心血管系统重要的酶。课题组利用在受体与心血管疾病长期研究的优势,从膜受体的角度,迅速提出了5种SARS-CoV-2功能受体可能的工作模式(单体受体,二聚体受体,替代受体,辅助受体和呈递受体模式),并被后续国际研究结果验证,揭示了治疗COVID-19的潜在药物靶点,相关成果发表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2020),论文评选为APSB 2021年度高影响力论文。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最重要药物靶点,李子健教授长期致力于GPCR激活机制这一前沿重大核心科学问题,突破了经典“GPCR-G蛋白”激活模式理论,发现总结了5种GPCR新型激活启动模式(细胞内激活、偏向激活、聚化激活、转位激活和双相激活)及功能,提出“受体/效应蛋白复合体”动态组装是同一受体介导不同生理或病理效应发生的“分子开关”,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全面理解GPCR生理病理过程中复杂的启动模式以及开发靶向GPCR精准药物的全新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该理论成果受邀发表在Cell子刊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8),被web of science评为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学术领域同一出版年最优秀的前1%之列。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课题组利用组学方法发现系列受体信号复合体新靶点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一步利用单分子活细胞追踪、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等技术建立复合体新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发现靶向受体复合体的新型功能选择性化合物,将创新的受体理论转化成指导实践。

课题组与国家纳米中心、中科学院物理所、中科院化学所等单位合作利用纳米技术深入研究膜受体理论以及纳米药物、纳米材料等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获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区域合作项目负责人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此外,承担“973”、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各级课题资助12项。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 子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 Trends Pharmacol Sci,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国家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

  学会、社团兼职情况

2021年-今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理事

2019年-今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副秘书长

2016年-今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与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8年-今 中国药理学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 常委

2011年-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5年-今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单分子生物学分会 理事

2014年-今 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17年-今 第十七届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这是描述信息

电话:010-62796707 010-62772108    传真:010-62796707    地址:清华大学90003楼3301室    邮箱:csmnt@mail.tsinghua.edu.cn
公安机关备案号 11010802025320       京ICP备10047872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