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参与“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征集和推荐通知
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分会、会员单位:
“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的推荐、评选宗旨:把握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引导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征集活动将通过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的13家成员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专家推荐产生。经过初评、终评,最终遴选出“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入选的科技进展成果将在2020年10月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发布,并将作为联合体2020年重大研究成果予以宣传。
“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的征集工作于2020年3月1日开始。诚挚邀请各成员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推荐。工作方案详见附件。评选材料征集时间:2020年3月1日-5月31日。联系人:尹老师13717838339,邮箱:yhh@csmnt.org.cn。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代章)
2020年4月9日
一、“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征集范围
——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科技突破(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
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
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新型传感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
工业互联网基础:大数据平台、工业云,等。
智能制造技术和行业标准。
——聚焦智能制造领域重要的产业应用(应用案例、解决方案)
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能源(电网)、轨道交通、物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家电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或解决方案。
二、“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标准
评选标准:
1.创新性:在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或产业领域中具有新颖性或实质性的突破、改进;以及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难点或行业热点问题。
2. 引领性:通过培育和发挥优势资源进入智能制造发展前沿,掌握智能制造行业或者产业领域中技术源头,成为国内技术制定者或者引领者。
3. 应用性: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实际应用进展,即在智能制造实践案例中的应用范围和程度。
4.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前者是指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应用后在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等方面实际取得一定影响;后者是指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应用后对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改善的贡献程度,对行业(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程度。
5.未来发展预期:进一步开发、推广应用的适用性以及未来可预测的经济、社会效益。
6.知识产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保护程度及效果。同时,推荐的科技进展必须无知识产权争议。
三、“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评选流程
为充分体现“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活动的公开性、广泛性和专业性,邀请联合体13家成员学会积极动员所在领域的国内外权威的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企业,以及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推荐工作。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成立“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专家委员会”、“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办公室”。
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办公室负责收集新一年度“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材料,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组织召开评审会。负责对入选“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的成果进行发布、宣传,组织召开“双十”(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论坛,进一步扩大智能制造“双十”科技进展的影响力。
推荐/评选流程:
1. 2020年3月1日-5月31日,每家推荐单位根据征集范围可推荐“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不少于5项。申报单位填写“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表”(文件1), “PPT演示文件”(文件2),“证明材料清单”(文件3)、承诺书(文件4)。由推荐单位组织召开关于拟推荐科技进展材料的内部讨论和评议,确定推荐的科技进展。申报单位提交符合要求的电子材料(文件1、2、3、4)至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办公室(以下简称评选办公室)。评选办公室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审查的材料进入第一轮评选。
2. 第一轮评选(函评)
2020年6月,评选办公室组织在联合体专家委员会和智能制造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范围内进行函评——专家根据评选标准进行勾选。综合评选结果进行加权分析,形成的排序结果作为重要参考进入到初评会议。经专家讨论同意,推荐前3家企业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参加“2020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
3. 第二轮评选(初评)
2020年8月上旬,评选办公室组织“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专家委员会”专家,召开初评会议,按照评选标准和要求,现场播放PPT演示文件(配有音频解说),专家根据评选标准进行现场打分,选出15项科技进展进入终评。
4.第三轮评选(终评)
2020年8月下旬,评选办公室组织智能制造领域综合性专家+评选专家委员会专家召开终评会。评审方式采用“现场答辩+专家打分”,每个候选项目陈述时间10分钟,专家问询5分钟。评选专家对各项候选材料进行讨论,并在专家评分表上打分。专家按照每项指标打分时,低于或者高于一定的分值(如高于9分,低于6分),要求评审专家明确给出高分的理由和低分的理由,并存档。
评选办公室对分值进行现场统计,根据分值高低现场评出 “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10项),评选结果由终评评审组组长签字确认。会后,评选结果在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范围内进行7天公示。对公示期间存在重大质疑的科技进展,评选办公室有权取消入选资格。
四、“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的发布、宣传
“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将在2020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发布。入选的科技进展成果的企业将有机会在2021年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双十”论坛上进行交流。
文件1:“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表(电子版,word文档)
文件2:PPT演示文件(电子版,12min)
文件3:证明材料清单(电子版,原版扫描成pdf文档)
文件4:“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承诺书(电子版,盖章后扫描成pdf文档)
文件5:“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专家评分标准(供参考)
文件1:“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表
项目名称: |
|||
推荐单位/专家 |
|
申报单位 |
|
联系人 |
|
电话 |
|
邮箱 |
|
||
注意:文字控制在5000字以内,但必须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1. 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的背景和意义;
2. 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创新性和引领性(与同类、同行业的科技进展进行横向对比,要有指标、数据支撑);
3. 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目前的应用情况;
4. 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应用前后,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生产效率、绿色环保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的提升(前后数据的对比,能用表格最好);
5.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进一步开发、推广应用的适用性以及未来可预测的经济、社会效益。
6.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情况。 |
“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表填报注意事项:
1.“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表作为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请务必按照要求规范化、对应填报,围绕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来阐述。请推荐单位和申报单位务必按照要求填报。
2.请重点体现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的创新性和引领性,与同类、同行业科技进展的横向对比,要有指标、数据支撑。
3.请重点突出本项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应用前后,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有前后数据对比。
文件2:PPT演示文件
具体要求: PPT演示文件,要配有音频解说。内容包括文件1中要求的6项内容,简要说明、重点突出,演示时间不超过12min。演示文件将作为评选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
文件3: 证明材料清单
1.知识产权证明:指智能制造科技方面已获授权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材料,提供复印件即可。
2.评价证明或者验收证明:指智能制造科技方面的验收鉴定、权威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者批准文件等,提供复印件即可。
3.应用证明:指智能制造科技应用所行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可选择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提供,提供应用单位盖章原件。
4.技术合作开发说明:指申报的科技进展由多方共同合作开发完成,请予以说明。
5.其他证明:指能支持或者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贡献的其他相关证明。
文件4:“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承诺书
本单位已了解“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工作方案中的征集范围、评选标准及推荐评选流程等要求,现推荐(项目名称):
参评“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评选。我们已如实填写“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推荐表及有关材料,并对本次推荐郑重承诺如下:
1.推荐科技进展所涉及的内容和相关数据真实准确,无欺瞒和作假行为。
2.推荐科技进展的相关技术系合法使用,知识产权权属清晰,无知识产权纠纷。
3.贵公司提供的所有文件已做脱密处理,不涉及国家、军事、商业秘密。
4.推荐科技进展可以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本单位如果违反以上承诺,自愿退出本次“2020年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科技成果评选活动。
推荐单位(盖章)/推荐人(签字):
申报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文件5:“2020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专家评分标准(供参考)
评价指标 |
指标含义及说明 |
得分情况(总分100分) |
|
(一)创新性、引领性(40分) |
在国内外智能制造行业或者产业领域中取得新颖性或实质性的突破、改进;解决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难点或行业热点问题(20分) |
|
|
握智能制造行业或者产业领域中技术源头,成为国际相关技术制定者或者引领者(20分) |
|
||
(二)应用性(20分) |
实际应用情况(10分) |
|
|
在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内有显著影响力(10分) |
|
||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20分) |
应用后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数据、对比分析)(10分) |
|
可综合评定(总分20分) |
对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改善的贡献程度等社会效益(10分) |
|
||
(四)未来预期(10分) |
进一步开发、推广应用的适应性以及未来可预测的潜在效益(10分) |
|
|
(五)知识产权情况(10分) |
自主知识产权情况及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保护程度及效果(10分) |
|
|
总分: |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010-62796707 010-62772108 传真:010-62796707 地址:清华大学90003楼3301室 邮箱:csmnt@mail.tsinghua.edu.cn
公安机关备案号 11010802025320 京ICP备10047872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